近年來,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日臻成熟,我國電子采購規模突飛猛進,其中電子化招標尤其引人注目。目前,電子化招標已廣泛運用于我國政府采購、機電產品國際招標、建設工程項目以及企業的生產性采購等領域,成為備受矚目和推崇的采購手段。
一、交易費用理論:招標采購的經濟學基礎
采購是單位組織或個人從外部獲取資源、滿足生產使用或消費需求的經濟活動,而招標則屬于采購的一種方式。根據招標所采用介質不同,招標可分為傳統招標與電子化招標。電子化招標是計算機網絡技術發展到一定程度后才出現的,是互聯網與招標采購行業相結合的產物。招標采購的存在與發展有其深刻的經濟學基礎,在諸多經濟學理論中,“交易費用理論”與招標采購的關系尤為密切,可以用來解釋招標采購的經濟學背景。
“交易費用理論”有廣義與狹義之分,狹義的交易費用是指單純履行契約所付出的時間和努力;廣義的交易費用則具有更廣的內涵,包括合同談判、合同履行及為獲得信息所需要的全部資源,如招標當事人用于尋找交易對象、訂立合同、執行交易、監督交易等而付出的搜索成本、談判成本、簽約成本與監督成本等?;ヂ摼W不僅對生產要素配置具有集成和優化作用,而且對降低交易費用意義非凡。國外對此研究較早,其代表性觀點主要有:“網絡可降低交易中的談判成本[O'Connor and O'Keefe(1997)]”、“網絡可降低締約成本[Dutta(1998)]”、“網絡可降低監督成本[Dutta, Kwan and Segev(1998)]”、“消費者的交易過程分七個階段:搜尋、比較、測試、協商、付款、遞送、售后服務[Liang and Huang(1998)]”、“網絡可降低資訊的不對稱[Papows(1999)]”、“產品屬性不同,資訊搜尋成本亦不同[Degeratu(2000)]”等。
追求質量、成本和工期目標而消耗的成本和資源,都可視為廣義的交易費用。歷史上每一次采購方式及形式的變化,無不源于降低交易費用的內在要求。然而,如同經濟學的“不可能三角”一樣,完全意義上的質量最優、成本最低和工期最短亦不可能在一次采購活動中同時實現,這種關系詳見圖1。從現實意義上講,招標采購工作的核心,是圍繞采購需求,權衡質量、工期與成本三者之間的關系。
與其他采購方式不同,招標是一種有序的市場競爭方式,具有極強的程序性和法律性。在現行法律框架體系內,研究和探討采購質量、成本與工期之間的關系,具有現實意義。譬如,“經評審的最低投標價法”,是指在滿足招標文件實質性要求的前提下,選擇經評審的投標價格最低者中標(低于其成本價者除外),其實質是固化質量和工期,追求成本最低;而“綜合評估法”,則是指選擇能夠最大限度地滿足招標文件中規定的各項綜合評價標準者中標,其實質在于尋求質量、成本和工期三者的整體最佳。
總之,招標采購是交易費用理論的必然要求,招標采購方式及形式的演變和發展,都旨在通過降低交易費用最大限度地滿足采購需求。
二、“互聯網+”時代:電子化招標與傳統招標爭鋒
“互聯網+”,作為一種新興的經濟形態,通過將互聯網技術與傳統行業進行融合,最終來提升傳統行業的創新力與生產力。作為“互聯網+”大家庭中的一員,電子化招標是招標采購方式順應時代要求而不斷自我調整與發展的產物,具有比傳統招標“更高”、“更快”、“更省”的優越性。
(一)采購質量“更高”
傳統的招標方式,改善了采購的“信息不對稱”問題,也提高了“撮合交易”成功的概率,并打開了一條“價格發現”的渠道。而電子化招標,則不僅進一步強化了招標在“信息不對稱”、“撮合交易及價格發現”方面的功能,同時開拓了“網絡尋源”、“供應鏈管理”,以及“業務流程再造”等前所未有的功能。
借助電子化招標,招標人可以在更廣闊的范圍內選擇投標人,可以獲得比以往傳統招標更多的工程、貨物和服務資源,使投標活動的競爭性變得更強。招標人以此可以選擇質量更高、信譽更好的投標人成交,進而提高采購質量。
(二)交易速度“更快”
電子化招標的速度更快,體現在招標過程的各個方面。譬如,在項目建檔階段,通過電子方式進行信息的提交、修改與批復,為招標人和招標代理機構節省了大量的時間;在招標階段,電子化方式省去了招標人或招標代理機構與項目主管部門之間的舟車勞頓;在投標階段,對招標文件的疑問和澄清、對投標文件的遞交、補充、修改和撤回,更是極大地便利了招標人與投標人;在開標評標階段,電子化的通信工具通知專家評標,不僅多快好省、保密性更強,而且大大提高了專家評標的速度與準確性;在中標及訂立合同階段,電子化的信息管理系統與結算工具,使各當事人充分享受到了電子化招標帶來的便利。
借助電子化招標,招標投標各參與主體之間達成交易的速度變得更快,也更有利于各方及時辦理結算,反映在工程經濟中,無疑將會提高整體行業資金的時間價值。
(三)交易費用“更省”
與傳統招標相比,電子化招標能夠有效地降低招標投標各環節的交易費用。首先,從財務分析的角度看,不僅能夠為招標代理機構節約大量招標文件印刷費、人員交通費、通信費;還可以為投標人(包括咨詢單位、勘察設計單位、施工單位、監理單位等)節約大量的投標文件制作費用、人員差旅費。此外,借助電子化技術,招標人還可以根據采購標的物的不同采用競價、詢價等不同于招標的電子采購形式,貨比多家,多渠道節約采購成本。其次,從經濟分析的角度看,電子化招標還能有效地降低傳統招標中多發的圍標、串標等違法行為的發生,提高監督管理機構的監管能力和水平,引導投標企業利潤率回歸到更加合理的水平,發揮社會效益。
借助電子化招標,招標投標各方可以節約人力、物力和時間等各項綜合費用,包括采購標的物需要支出的直接費用、為完成招標采購活動而發生的各種間接費用,以及其他相關費用。根據參與招標采購活動的主體不同,這些綜合費用又包括招標人費用、投標人費用、招標代理機構費用(含造價咨詢費用)、監督管理機構費用等。
三、電子化招標——創造價值的力量與典范
價值,是表征客體屬性、功能滿足主體需要的效益關系。采購有多種方式,招標的價值在于其在一定程度及范圍內對采購需求的滿足。而采購需求不僅具有多樣性、層次性,還具有動態性。電子化招標,是傳統招標順應時代發展趨勢,在“互聯網+”時代的特殊表現形式,是助推采購領域價值創造的中堅力量。
功能價值是價值工程理論的專業術語,其基本表達式為:功能價值(V)= 功能(F)/成本(C)。是將功能與成本進行比較而得出的價值,是一種比較價值。在工程技術經濟中,提高功能價值的途徑主要有五種:
(1)在提高功能的同時降低成本,可以使價值大幅提高;
(2)在功能不變的前提下降低成本,從而提高價值;
(3)在成本不變的前提下提高功能,從而提高價值;
(4)在功能略有下降的同時大幅降低成本,從而提高價值;
(5)在成本略有提高的同時大幅提高功能,從而提高價值。
與其他四種途徑相比,第一種途徑是提高功能價值最理想、最有效的方式,而電子化招標提高功能價值的途徑就屬于此種情形。具體來講,電子化招標比傳統招標具有雙重優越性:
(1)電子化招標使招標工作變得更加公開、透明和富有效率,減少了人為因素產生的疏漏、錯誤和腐敗,大大提高了其功能性;
(2)在提高功能的同時,電子化招標又能為招標人、招標代理機構(含造價咨詢機構)、投標人、評標專家及監督管理機構大大降低各項交易費用。
基于此,電子化招標在價值工程領域具有非常光明的應用前景,值得大力推崇和發展。
四、電子化招標的應用前景
如今的電子化招標風起云涌,電子化招標所帶來的社會效益,已經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其意義也遠非局限于為招標人降低采購成本。對招標采購交易的相關主體而言,電子化招標不僅僅是一種降低交易費用的思想,更是一種創造價值的巨大力量,具有非常光明的應用前景。
(一)電子化招標發展障礙
站在當下的時點縱覽,電子化招標并不是一個新興事物,其在十年前就已嶄露頭角。經過多年的發展,電子化招標在我國各大采購領域和板塊(如政府采購、工程建設、國際招標、企業生產性采購等)已經取得了長足發展。
然而,也不難發現,迄今為止全國性的電子化招標平臺尚未建成運行;不同行業、部門和地區之間條塊分割現象依然嚴重,數據交互仍舊十分困難;信息不對稱、地位不對等問題在電子化招標中常常被濫用;虛假投標、泄露商業秘密、定向評標等問題層出不窮;這些都是制約電子化招標發展的突出問題。此外,招標的初衷,是為了提高招標人資金的使用效益,同時維護相關各方的合法權益,但現實中“公開、公平、公正、誠實信用”與“不公開、不公平、不公正、不講誠信”之間的較量卻從未停止過,甚至在某些時候愈演愈烈。
(二)電子化招標發展展望
首先,市場經濟條件下,各種招標采購交易活動都受到市場機制的調節與制約,然而,市場機制也會存在失靈的情況。因此,大力推行電子化招標,離不開政府運用法制和行政的力量進行宏觀調控,使電子化招標朝著健康的方向邁進。
其次,電子化招標作為一種對傳統招標的突破,一項史無前例的實踐,其成功離不開全社會電子化招標思想的普及。在以人為本的今天,除了運用法律、技術的力量進行規范外,絕不能忽視對思想、理念的探索、推廣與宣傳。
再者,執政為公,誠信為本。隨著改革深入,新一屆政府已經著手在全社會范圍內建立公開、透明的公眾監督機制,建立有利于電子化招標發展的信用支撐體系,無疑,這將是保障我國電子化招標成功運行的根本所在。
最后,實施電子化招標不可能一蹴而就。無論是國家推行統一的電子招標投標公共服務平臺,還是企業建設一套電子化招標采購系統,都是一項系統的工程,需要因地制宜的推進,必要時需要分步驟、分階段實施。